找到相关内容225篇,用时4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传印法师:念与念佛

    印度,传人中国,再流传于朝鲜、日本以及越南等地,发展至今,可以说,整个是“与时俱进”适应于各国、各地区的历史和结果。一般地说,有四种念佛,即:实相、观想、像和持名。如果说,...佛法太高,于初学为难。然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者。但已心,则为易。……观根尘相对,一念心起,于十界中,必属一界。若属一界,即具百界千法,于一念中,悉皆备足。此心幻师,于一...

    传印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1539084.html
  • 缘起的生命教育(中)

    好了,不要浪费生命去计较得失多寡,或是运气好坏,也不必因而自暴自弃,我们只有勇於承担而「随缘了业,莫造新殃」。主要的是把握当下,但内而反求诸己,一方面从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;另一方面,透过不断地听闻...三、缘起的生命与生命的意义  三之一、缘起的生命  人生在世,有太多的未知与不确定,唯有在深刻反省生命的价值、存在的意义、人生理想的建立及如何安身立命等问题之後,才能掌握人生的方向。不曾认真思考...

    智中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3751716.html
  • 明晹法师修行论

    ,是佛是心,念念佛心,佛心念佛……心,知佛在内,不向外寻,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。”禅门马祖道一后来也专以此语接引学人,后世禅宗引以为公案。宋慧开《无门关》第...,只不过法师以中学理论来论述“心佛不二”的理念,谓之“不二而二,二而不二,不可思议”。此凡夫心与佛,显然有其事上的差别,就像宝珠与蒙尘的宝珠一般,其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252223.html
  • 自我教言思考题

    ,不对的地方要改正,这些自己用来检点自己的教诫的语言,就是“自我教言”。  自我教诫的必要性在哪里呢?“自己极为要,世出世法亦归此”,如果不能常常反观自己,在行为、语言、心念上就会出生无量过失,...持。  正念和正知是护持心最重要的方便,须臾不可暂离。古人云“学道犹如收禁城,昼防六贼夜惺惺”。正如《入行论》所说,心无正知的人,闻思修所得的功德会像漏器中的水一样,不能留存。  3、 当以何种方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62255277.html
  • 礼忏的涵义

    虚通无碍,诸佛之法身,本来融通,故一拜之礼,遍通法界。   五、遍入法界礼 :身心等法,从本以来,不离法界,生佛平等,今礼一佛,即礼法界诸佛。自己身心等之法,不离本来法界,诸佛不离我心,我心不...平等,随於染缘而迷失己性、自性、本性,认妄为恶,明知此理,则得解脱。   七、实相平等礼 :前面六种礼法,有礼有他两异,今此一礼,无 无他,凡圣一如,体用不二,故礼拜观想偈云:“能礼所礼性空寂"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1859659.html
  • 儒、佛、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

    般若智慧。但既名为智境,则必有所“”,这所谓“”,是心之,不是他,即以心观心,而不是心外观,但它能展现出一个“境”来。“处者境也”(同上),可见,境界便是智慧所处之地或场所。其实,智与境并五...学而上达”;道与佛则主张“静观”与“空”,即通过排除经验认识而实现超越。  二  “境界”二字,既不出于儒家,也不出于道家,而是出于佛家经典。但是境界作为一种普遍性学说,却是三家所共有的。  佛教...

    蒙培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2962190.html
  • 圆觉经中的我人众生寿命四相

    。  是什么原因使得此清净之内照,只能除前之三相而不能除呢?这就好比镜子之能照物而不能照,眼睛之能观物而不能一样,“一切业智所不见,如同命根。”一切的智觉,无论它是染污的外驰,还是清净的内照...,二迷智境。初(迷识境之四相)者:谓取体,为我(相);计我展转趣于余趣,为人(相);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,为众生(相);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,为寿者(相)。迷智境者,即此经说。”故知一般为人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2963368.html
  • 禅宗何以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

    ,外敬他人,是归依也。  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  念佛往生难到。  汝本心,莫著外法相,法无四乘,人心自有  等差。  归依者,除却自性中不善心、嫉妒心、谄曲心、  吾我...的经典那样艰深晦涩,它的许多思想乃至名词、术语等,与其说来自于传统的佛教,毋宁说源自传统的儒家学说。  《坛经》的基本思想之一,是“即心即佛”。在《坛经》中,慧能把一切众生乃至诸佛都归结于“心”,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1963918.html
  • 佛教在美国——纽大教学十年记趣

    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”“若以色见我(心佛性)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得见如来;”和“心王铭”的“慕道之士,心,知佛在内,不向外寻;”同出一辙?东西思想之歧异主要在其著重点...美国富强,其来有。  佛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青年,了解东方道德与精神文明,拓开知识领域,去恶效善;在这金元至上,竞争剧烈,生活紧张单调,人际关系冶漠,家庭制度瓦解,吸毒成风,人欲横流,流行的摇滚乐疯狂...

    郑僧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3864589.html
  • 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

    重要的是《坛经》为我们提供了慧能所说之“心”的真实内涵,如他说:  内调心性,外敬他人,是归依也。  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  念佛往生难到。  汝本心,莫著外法相,法无四乘...慧能与中国佛教的儒学化  赖永海  佛教传人中国之后,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,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。  佛教的中国化,就思想理论说,最突出的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;而佛学的儒学化,又以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1064981.html